第七百零十七章:殖民战争(十八)(2 / 2)
进入中世纪后,随着东南亚本土势力的崛起,印度文化虽然在中南半岛,及南洋群岛仍然具有很深的影响,但却逐渐退出了地缘z治舞台。
基于銮山通道的海洋经济属性,在海洋经济中有先发优势的东南亚m族,将最有机会从印度人手中,夺取通道的控制权。
在东南亚诸政权中,做到这一点的是来自苏门答腊的三佛齐。
位于通道居中位置的“洛坤”地区,曾经是这个海上贸易强国重要的贸易中心。
后世这座城市最古老、最重要的历史遗产,就是三佛齐时代,留存下来的佛塔(约公元8世纪)。
13世纪,随着三佛齐帝国的衰弱,以及素可泰王国的崛起,马来人逐渐丧失了,
在这个枢纽地区的控制权,南下的泰人成为了洛坤,以及銮山通道的控制者。
至于中南半岛的另一个竞争者,则还在为融合,下m甸及德林达依海岸的孟人而努力着。
耐人寻味的是,虽然三佛齐是佛教的传播者,泰人的最终x仰也是佛教,不过,两者之间的选择,却仍然有很大区别。
三佛齐所传播的是大乘佛教j义,而泰人和中南半岛大部分m族所接受的,却是“上座部佛教”,即小乘佛教。
同样,选择小乘佛教的锡兰,同时遭受过三佛齐入侵,是t国佛教的重要传入地。
这背后所蕴含的地缘z治意义,相信大家都能理解。
另外,安南北部的佛教徒,所x仰的也是与中南半岛其它m族不同的的大乘佛教,与天朝相同。
这一选择,同样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
总的来说,拥有海、陆两条渗透路线,并且内部更容易整合为一体的中南半岛m族,最终在控制“銮山通道”的问题上,更具优势。
14世纪中叶崛起的t国第二王朝(大城王朝),不仅将泰人z治中心南迁到湄南河三角州,
也随之加强了对他彼、銮湖两大平原带的控制,并试图进一步向m六甲方向扩张。
不过,稍早一点,来自爪哇的“满者伯夷帝国”已经崛起。
这个马来-印度j国家,不仅征服了大汉山脉周边的马来人城邦,更几乎统一了所有进入文明序列的“马来世界”。
中南半岛与马来地区的地缘z治分割线,大体也正是在大城王朝与满者伯夷帝国时期形成的。
当然,后世的t国控制线,实际还要再向南一些,而马来世界的地缘结构,包括z治结构,也与满者伯夷时代有所变化。
由于湄南河平原,在渗透马来半岛的问题上,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中南半岛m族,
能否在对抗马来势力北上的问题上占据优势,取决于湄南河平原,
是否能够整合为一个强大国家,而不是仅为某个帝国的边缘地区。
暹-罗两地,统一为泰人国家之前,湄南河下游地区,属于高棉人与孟人势力相争的缓冲之地,战略上比较难做到这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