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八十章:大国崛起(八十)(2 / 2)

加入书签

作为后世印度最西部两个行政区,分隔印度、b基斯坦的“印度大沙漠”。

南部的印度洋/阿拉伯海、东面的马尔瓦高原,合力为退出恒河平原统治的拉杰普特人,

圈出了一个,即d立于印度河-恒河平原,又有别于,印度中南部高地区的邻海平原带。

其压力最大的北境所对应的,恰巧是旁遮普,即印度河流域与德l(恒河流域)相接的敏感地区,

历史上,长时间为两大板块z治力量相争之地,这种多方角逐局面,有肋于拉杰普特人待价而沽。

拉杰普特地区的另一大优势在于沿海。

从位置上看,恒河平原的产品,要想通过海路出口,一般有两个方向:

一是,从德l一带经拉杰普特地区,入阿拉伯海。

二是,沿恒河而下,通过位于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地区,进入孟加拉湾。

受益于这样得天独厚的区位,历史上两大板块,都成为了商业发达之地。

后世古吉拉特邦,也是全印度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正是借助在古吉拉特邦的执政经历,

m迪才有机会,登上印渡总l的宝座,其本人也是古吉拉特人。

只不过,孟加拉地区在海、陆两线的绿教影响之下,大部改信的绿教,并因此造就了d立的“孟加拉国”。

本来在恒河平原,过得顺风顺水的拉杰普特人,则在空间被压缩到古吉拉特-拉贾斯坦地区后,

怀着对绿教政权的刻骨仇恨,成为了印度j的保卫者。

尽管拉杰普特人,最终还是得到了一块保留地,并一直在印度地缘z治格局中,

以“拉杰普特联盟”的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属于这些战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由古尔王朝开启的印度绿教统治时代,则一直延续到,大英帝国将印度,变成女王王冠上,最耀眼的那颗宝石。

随着m古人步入衰退周期,连接中、南亚的“突厥-绿教通道”被再次开启。

公元1398年,崛起于河中的“帖木尔帝国”,越过兴都库什山脉和印度河攻入德l,几乎让德里苏丹国成为过去式。

不过,一如当年的花剌子模和蒙古帝国一样,帖木尔的军队,并没有深入恒河流域。

这是因为,虽然帖木尔和他的帝国,本质属性都已为“突厥”。

但蒙古帝国这笔,丰厚的地缘z治遗产,还是让人不忍放弃。

所以帖木尔将自己,定位为蒙古帝国的继承者,并至力于成为,另一个成吉思汗。

在这种企图心下,之前成吉思汗和他儿孙们,征服过的每一个地区,

甚至包括远在东方的天朝,都成为了,帖木尔的战略扩张方向。

在恢复蒙古帝国版图的梦想之前,曾经被成吉思汗放弃的恒河平原,暂时并不是帖木尔的主攻方向。

客观的说,帖木尔的确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先后击败甚至终结了,中亚的察合台汗国、西亚的伊尔汗国、东欧的金帐汗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