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八十五章:我们的航路(四十一)(2 / 2)

加入书签

尽管在郑c功攻岛之前,荷兰人的兵力有所增加,但从人数上来说,攻岛的明郑军队,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

武器看起来是荷兰人可以倚重的技术优势。

不过料罗湾海战已经证明了,郑氏家族,完全可以向其它欧洲国家,购买先进武器。

这其中,主要是大炮,以拉平双方的技术差。

出于与天朝方面搞好关系,并且压制竞争对手的想法,身在澳m的葡萄牙人,是很乐意充当供货商的。

在最后的决战之前,郑c功就曾从仙洲、鹭岛,调运了45门大炮赴大员前线,而这些大炮便都是从澳m购买。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葡萄牙人的做法无可厚非。

更何况,自从荷兰人染指亚洲之后,双方就已经不再是朋友了。

即使在控制大员后,荷兰人也一直没有放弃过,谋夺澳m的想法。

就像刚才提到的荷兰援军,其实在出发之前,就把再次攻击澳m作为了备选方案。

甚至可以说,在始终不相信危机将至的巴达维亚当局看来,澳m才是这次出征的主目标,大员之行只是为了有个交待罢了。

只不过,在大员的荷当局的极力反对下,这些援军未能前往澳m罢了。

现在,真正能够帮助荷兰人保住大员的,就只有“地利”了。

人数和装备,从来不是决定胜利的唯一因素,无论在陆地还是海上,地理因素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海上贸易线的维护者来说,能够控制重要水道的港口,是至关重要的支点。

依托构筑于港口之上的城堡,以及优于舰炮射程的岸炮,攻陷一个港口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我之前说过,荷兰人在大员构筑了两座主要城堡:r兰遮城和c嵌城。

在明郑攻台之役中,这两座城堡成为了胜负的节点。

不过这背后的战略、战术原因却少有人知。

先来看看二者的位置关系,r兰遮与c嵌两城的直线距离为4000多米。

事实上,从荷兰人初登大员的1624年算起,一直到离开大员的1661年这37年间。

这一地区的地形地貌,就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对双方的战事,亦造成了重大影响。

对接澎h列岛,以吸引天朝商人前来贸易,是荷兰人选择在j南平原,建立殖民点的主要原因。

基于这个理由,自浊水溪起到t南市,有超过100公里的岸线可供选择。

从经营海上据点的角度来说,避风和防御是两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以此来说,17世纪初的t南市沿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兰遮城是一个内海。

这片内海,被后人称之为“t江内海”。

在17世纪初,其靠近台湾海峡一侧的外围,是由总数为11个的一系列沙洲所围就,由北至南分别被国人命名为:

海翁线、加荖湾、隙仔、北线尾、大鲲身、二鲲身……直至七鲲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