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三十五章:东南亚(二十一)(2 / 2)

加入书签

只不过如果你的目标地区,是不与本土相连的海外地区的话,英国人更为柔性的方式,会更具性价比罢了。

这种更具弹性的殖民模式,在马来亚地区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作为帝国在m六甲海峡的直接支点,英国在由x加坡、m六甲、槟城组成的“海峡殖民地”,统治力度是最强的。

这一直接统治模式所造成的一个地缘后果,就是英国人能够更加自由根据需要,塑造海峡殖民地的民族结构。

后世槟城是马来亚华人比例最高的区域,与马来人比例相当,占比超过40%。

m六甲亦有将近4成的华人比例。

公元1895年,英国在马来亚南部,组建了一个控制力度稍弱于“海峡殖民地”的联邦。

包含有四个马来亚苏丹国:霹雳、雪兰莪、森美兰,以及彭亨的“马来l邦”。

在这个殖民政治体中,上述四国原有的统治者。

除了涉及马来绿教文化的事务可以自行决定以外,其它的外交、内政事务均由英国负责或者“指导”。

一直认为自己是诸马来亚国家领袖的“柔佛苏丹国”,并没有成为马来联b的一部分。

从殖民控制的角度看,最有“历史”的柔佛苏丹国,也是最晚进入英国殖民体系的马来亚政治体(1914年)。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当时的“荷属东印渡”。

作为最后一个被荷兰人征服的苏丹国,亚齐苏丹国的独立一直维持到了1904年。

不同的是,后世在马来亚l邦中,柔佛和它的苏丹家族,仍然享有很高的自治权。

而在更愿意走单一制模式的印泥。

自认在z教、政治两方面都拥有光荣历史的亚齐,却成为了整个印泥境内最有独立倾向的区域。

在印泥整体奉行世俗化政治原则的背景下,亚齐的目标则是建立一个政j合一的“苏丹国”。

在马来半岛,仅仅控制南部地区并不会让英国人感到安心。

从将控制线推进到更符合天然疆界的角度来说,即使不能将克拉地峡以南马来半岛尽数收入囊中。最起码也要把依附于以大汉山为核心的,包括吉保山脉、东海岸山脉的山地。

及其沿岸平原的马来亚地区,纳入控制范围。

在这个方位上,英国人面临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时称“暹罗”的泰g。

作为亚洲地区为数不多的,没有被欧米殖民的国家。

泰g善于左右逢源的z治技巧,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英国并不是唯一在19世纪,大肆在东南亚扩张的欧州国家。

与之相爱相杀的法国,也同样在19世纪中叶开始在中南半岛布局。

其在地缘z治上的表现,就是将现在的越n、老o、柬p寨三国整合成了一个“法属印渡z那”。在英国控制m甸的情况下,泰g则面临着被英法两国瓜分的巨大风险。

不过除了被瓜分,泰g还有一个出路就是充当英、法两国的缓冲国。

最终经过努力,泰g取得了这个定位。

当然,与此同时泰g所能控制的区域也大为缩水,这点在马来半岛的分割问题上亦有体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