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御边三策(2 / 2)
裴该一听啥,又是三策?古人啊,你们就没点儿新鲜的说辞吗?哦,好吧,其实我也很习惯说三策来着……当即注目陶士行,态度诚恳地说:“陶君可明言,该洗耳恭听。”
陶侃首先伸出一枚手指来,说:“其实所谓下策,便是大司马适才所言,沿边筑堡,以防胡扰。大司马与陶某云,于安定郡内,自朝那至临泾,筑十九堡,近两千人;相比之下,冯翊正面较窄,地势更险,以侃筹划,东西十堡足矣。然而安定以北,虚除所据,刘曜势不能将主力往扰安定,却可能将主力来扰冯翊,是故各堡屯兵,起码三这跟后来曾某人“结硬寨,打呆仗”的手法,多少有点儿类似啊……
其实不仅仅是曾国藩,后来唐人之攻吐蕃,与宋人之攻西夏,也采取过类似手法,就是利用前突的堡垒,控扼险要,逐步压缩外族的回旋余地,以便将战场主动权彻底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不禁连连颔首。
陶侃又说了:“此策尚有二利。一,使刘曜必反复来攻我垒,难以积聚,而我于冯翊则可养军屯粮,不受彼扰。二,后军方扩,将士虽经训练,终究实战不足,倘若骤遇强敌,恐难决胜……”
裴家军目前正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一方面大扩军稀释了百战老卒的数量,另方面老卒泰半还乡,或者作为各支部队的中坚力量分守各地,新招募上来的河南、关中新卒,素质和组织度都远远不及。倘若能够顺利度过这个瓶颈期,那么裴该原本的三万锐卒就可以顺利扩充到十万乃至更多;而若在此时骤遇强敌,在陶侃看来,如今的五万之众,恐怕还比不上过去的一万老卒。
因为你不管怎么训练,一名士兵只有真正见过血才有可能成长起来,光在后方哪怕练得力量如牛,正步踢出花来,也终究无用。裴该当年的徐州兵,是从剿灭境内坞堡武装开始练起的,如此才能在北伐时独当一面,“蓬山”两营于阴沟水畔直面十倍之敌,固若山岳,难以摇撼。
可是自从大荔之战以后,部队逐渐扩编、稀释,新卒就很少能够遭遇到势均力敌的对手了。平定雍州,进而攻掠秦州,正如裴该本人所说:“均有若游山赏花,投石打闹一般啊。”真正的一小撮顽敌,估计每支军队里少量老兵就包打了,新卒只剩下摇旗呐喊和收割人头的功用。长此而往,怎么可能练得出来?反倒莫名地滋长了骄横之气。
因此陶侃建议,倘若出境筑垒,那么围绕着工地必然会展开殊死的攻防战,但是因为地形所限,双方投入兵力都不可能多,大概也就数百人对阵厮杀罢了,即便战败,于大局无损。可以将后军将士分批顶到前线去,用实战打出他们的经验和锐气来,然后不等一支部队残破,就赶紧撤下来,换上生力军。如此循环往复,相信不用半年时间,整个大司马后军都能够杀成精锐之师。
而且大司马后军练完了,还有前军哪,还有中军哪,都可以拉上去实战锻炼嘛。刘曜如今撑死了三万人,且是败军之卒,士气既弱,又勇懦不齐,拼消耗他拼得过咱们吗?则其回旋余地将会日狭,其力亦将日蹙,此消彼长,终有一日,不为外患。
裴该不禁鼓掌赞道:“陶君果然当世名将,此计大合我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