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 徐州之战(261)(2 / 2)
曹操好生安抚着李典,直到天色变暗,他这才告辞而去,李典对曹操的忠心是不用怀疑的李家几代人在这十年间全都为曹家卖命,就凭这一点,他就一辈子认准了他,不然今日也不会亲自来请死。
可就如曹操所言,死这个字,在李典这个年纪,不当回事,但到了他这个年纪,儿孙满堂,再提这个字,可就没那么轻松了,他想死,说白了很容易,可是谁会成为获益者呢,不是他曹操也不是死者李典,是刘澜。
如果曹操的几句话让李典幡然醒悟的话,那么现在这番话才让他彻底明白了什么才是不同巧渡看待问题,为何主公要让他在遇到问题时要多去想想,就好像现在曹公所说的这番话,他如果冷静思考,也不是想不到,只是他没有这个习惯罢了。
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是别忘了曹操终归不是李典的父亲,不可能亲手培养他成材,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很多时候还是要靠他自己。
对于李典的上限,曹操看不到,可他最终能到达哪一步,还是看他个人,这一点曹操和刘澜有着相似之处,只不过那时候所处的环节状态都不一样,刘澜可以放手让关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任何事情,哪怕出错了也无妨,因为当时刘澜不怕失败,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但现在他的情况和曹操一样,容不得失败,所以用人都是用现成的,能者居之,没有实力,就靠后,让有实力的人来。
他不可能像当初刘澜等待关羽成长那般给李典足够宽裕的时间,所以他能悟到多少,就看他自己了,如果他虚心一点,其实遍地都是老师,但能学到些什么,把学来的转为自己的,就看他自己的本事了。
曹操既然都已经说了,他的上限很高,也就是曹操是把他看做夏侯惇的接班人,最少是未来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来用的,但最后如果他还是这样的鲁莽冲动不计后果的话,那可能就真的不会再给他太多的机会了。
其实在曹营之中,这类的将领还有很多,最少他比较看重的还有很多人,尤其是满宠,他其实已经表现出了高人一筹的军事水平,如果有可能,曹操是肯定会给他更多的机会,而这件事也在计划之中。
除了这些之外,曹操对夏侯渊也比较满意,虽然他失败了,但一场胜负是起不到多大的意义的,可是他对于解决徐州信鸽的事情上,却让曹操大加赞赏,甚至因为这件事刘澜认定夏侯渊这是戴罪立功,居然不罚不赏,不像李典,一年的俸禄都被罚做给予私曲将士家属的安葬费和抚恤金了。
次日一早,徐州城随着曹操的抵达开始逐渐恢复了些许生机,虽然已经不复从前那般热闹,但最少街道上尤其是市集里出现了行人和商贩,当然对于出现在这里的百姓来说,他们更为关系的还是徐州之战,而在私下里交谈最多的还是刘澜什么时候能够打回徐州来。
这是百姓唯一的焦点,给出的答案有很多,但却永远也给不出正确的答案来,就算他们之间有人把徐州局势分析的头头是道也一样,因为眼下这个局面,谁来了也破不了。
这可不是危言损听,几名格外健谈的长者说着自己的分析,如果刘澜有能力那他就不会跑去吕县了,如果徐州能守住的话刘澜又怎么可能放弃徐州城。
看明白了这些事情,一切也就都会变得简单起来。
只是让他们无法理解的是刘澜按兵不动,说实话他不动是有一定道理的,实力不济吗,现在所有百姓几乎都知晓了,毕竟刘澜内卫的效率还是蛮高的,不说一夜之间天下皆知,但附近的郡县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可刘澜是因为实力不济不出兵的话,那么曹操为何也按兵不动,这说明了什么?他这是又想着生什么幺蛾子呢?这样的事情遇到的多了,也就没人再去多想了。
他们更关心的还是刘澜,曹**活不会有人过问,当然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骂曹操的声音一个接一个响起,曹操好像一夜之间从至高无上的司空、车骑将军变成了人人喊打的,天下各郡都是在骂曹操的,这种待遇,还是他头一次遇到。
现在传得越来越模糊了,甚至都会把所有的一切都怪罪到了他自己的身上,如果不是他的命令,二人就不可能被击毙,这完全是他自己的责任。
徐州城一天天开始恢复生机,而李典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风波点,人们好像更愿意拿他为突破口来谈论徐州之战的所有事情,而随着市集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大军迫切想要知晓的消息。
而人越来越多的后果,就是吸引来了衙役,衙役对他么可就没有那么多的忌惮了,直接就把喊得最凶的那些人全都上了枷锁带走离开,一下子整个市集都变得安静起来,没有人再敢去议论纷纷,能活着才是关键。
至于徐州之战谁胜谁负,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反正都是交皇粮,交给刘澜是交,交给曹操也是交,命才是最主要的,他们可不想被带走的那几人,最后可能连出打牢里走出来的机会都没有。</content>
本书来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