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六百三十四章 徐州之战(230)(2 / 2)

加入书签

“诺!”

~~~~~~~~~

曹操挥退了帐下,独留郭嘉,他的心情非常不错,当然这有一半的功劳是郭嘉的,毕竟是他一句话把自己点醒了,其实如果不是郭嘉的提醒连他自己都忘记了初衷,毕竟徐州之战这一仗之前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也因为局势的极度改变使得他早已忘记了最初的计划,经郭嘉提醒,他自然而然想起了最初的计划,就是要击败刘澜最不济也要将他赶走,到那个时候他们和袁绍争徐州也就会更容易一些,毕竟袁绍这个人好糊弄一些,要面子,说些软话放下一些身段,他就立时会得意忘形,那个时候掌控徐州也就容易了,当然就算是他们二家瓜分徐州,也比刘澜占着徐州强。

当然,这件事他也必须要提早和袁绍通气,不然到时候大军都不好看,而最重要的是,他也害怕那个时候袁绍突然翻脸,其实曹操心里最害怕的还是刘澜,至于袁绍也不能说不害怕,只是他更清楚袁绍的软肋,知晓该如何对付他,所以也就有了现在徐州之战这样的情况,不然的话,傻子也懂得他这是在与虎谋皮,应该联合相对弱势的刘澜防备袁绍才对,可现实却告诉他,到了江东的刘澜将会是困龙升天,给他时间他会变得更加难以应对,到那个时候他可能连应对的机会都没有,而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被动,反之袁绍则不一样,曹操有着太多对付他的办法了。

所以现在的局势很明显,他就是要解决心腹大患,然后再与袁绍周旋,到那个时候袁术是否登基为帝他也不在关心了,当然如果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话,那就正好给了他讨伐其的借口,正可借此机会夺下淮南。

其实现在能留在袁术身边的这几人,都是比较支持他称帝的,而那些反对者其实早就让袁术清除,但这些阿谀之辈只会让袁术陷入无底深渊,好在曹操除了对杨弘有些兴趣之外,对其余人根本就没有刮目相看的意思,反倒是对寿春有些想法,虽然现在寿春以及被他祸害的不成样子,可在祸害只要有人就成啊,现在他的情况不就是地多人少嘛,动员兵员的时候,举全力连七八万兵卒都难凑齐,这事听上去还真有些尴尬的。

袁绍四个州,粮多人也多,没什么可比的,刘澜一州两郡人多粮多,让他眼馋,可他也清楚,粮多其实还是因为甄家糜家的原因,如果不是他与这两大家族联姻,得到这两家的支持,也不可能解决粮食的问题,可他呢,除了本家就再也没有依赖任何世家,在他的治下自然也就没有出现类似糜家甄家这样的庞大大家族。

这两家现在借刘澜之手,在刘澜治下那可是呼风唤雨啊,可迟早刘澜会被这些世家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当然他知道的确实如他所说的意义,但他不知道的却是刘澜一早就有所防备,就好像甄家一直在经商,在政治上其实甄俨已经逐渐被刘澜排除了核心层,未来他相信也会彻底让他远离官场。

这个情况糜家就有些困难了,当然这也是因为糜家兄弟两人确实要更有些才能,更何况他们还代表着徐州的势力,刘澜不能忽视,当然至于他们是否会做大,其实刘澜一直在进行权利的平衡,就好像甄家,刘澜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冀州的根基,在秣陵想要成气候每个三五十年太难了。

而糜家,如果这一次东海郡也丢了的话,那么糜家也就一无所有,那他们又怎么可能威胁到自己,反倒是步家会一跃而登上前台,到时候他都怀疑可能糜甄两家会联合起来。

不过这样的情况最好不要发生,三家分立,各自掣肘挺好的,虽然他对糜家一直颇有微词,可就像曹操所了解的那样,关键时刻如果甄家是在财帛上出力的话,那糜家对他的支持则完全是粮食,这也是刘澜可以安心指挥徐州之战的关键,这开销如果不是糜家的支持,根本就不可能进行这么久。

但刘澜也只是这一回,其实他和曹操骨子里还是有些相似的,都对世家敬而远之,并没有像刘表那般依赖,毕竟两人的政令,或者说刘澜的政令尤其是招贤这一点,完全是在学曹操的唯才是举,这对那些个一心想着独揽大权的世家无疑是一种震慑,让他们望而却步,可又不得不与自己虚与委蛇。

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好像你拿着他们的七寸一样,或者说始终给他们一丝光明,不给他们鼠首两端的机会,只要他们还抱着希望,那就会一直在自己这条船上,而如果绝了他们的这些念想,那刘澜相信第一个造反的就是他们。

改换门庭,待价而沽是这些家族最精通的手段,他们太知道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在他们眼中只有家族的繁荣,对于是谁在主政,并不重要。

而现在刘澜可能真的无须害怕糜家了,因为糜家已经在他这条船上下不来了,这个情况就好像甄家一样,被迫迁到了徐州又去了秣陵,而一旦他连徐州都丢了的话,那糜家也只能跟着他前往秣陵,到那个时候糜家的情况可不就和甄家一模一样了吗,到时候他们指挥更依赖自己,待价而沽的事情则再也不会出现。</content>

本书来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