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九十九章 徐州之战(196)(2 / 2)
肯定不会,这次出兵是为了什么,给颜良报仇,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说法,还不是想着渔翁得利的事情,所以说攻打琅琊不过就是给曹操出兵创造一个条件,不过这件事曹操会不会上当,就不太清楚了。
其实,这一仗打的太快了,他也清楚,在内部不论是沮授还是荀湛等人都是持反对态度的,尤其是过早与刘澜交战,太冒险,也有风险,可袁绍能理解他们逐渐蚕食的战略意图和心情,但他是真的有些等不及了,或者说他已经开始有些迫不及待了。
这样的心情,恐怕这世上没几个人会理解,眼瞅着他就好像光武帝一样,将这大好河山囊括手中,他又怎么能坐得住?
由袁家来替代刘家做江山,这个想法,他曾经有过,但他随后就不敢在去幻想,他想到了一个人,大将军何进,良师益友。
他想到了当年他对大将军的承诺,一起扶立少帝登基,可最后却因董卓,功亏一篑,后来他又想立刘虞,但他宁肯死宁肯到东胡也不答应,当时的袁绍心中涌起的何止的怒书上传递,也不是就会说的明明白白,都会用一些隐语,毕竟一旦出现一些意外,书信落入敌人手中,可能所有的部署都会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所有说隐语就变得十分重要,而对于周泰来说,信中的内容看起来好像只是出兵寿春,但真正的命令,却是尽快出兵寿春,进行破坏,迫使袁术召回张勋。
又是围魏救赵的把戏,似乎主公对此计乐此不疲,听闻辽东的田豫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情况与他们现在进入寿春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辽东的情况可不像寿春,所以说定是田豫那边没有收到效果,所以主公才又想到了他。
换上一身铠甲之后,鲁肃传令部队开始集结,坞堡之中的部队有五千人,这些都是他的本部人马,当然这些人可不是他的私曲,虽然他来投奔刘澜的适合却是从家族中带来了一队私曲,不过大多最后被打发回了家族,只留下几十人亲信帮他。
刘澜对于私兵很反感,可这个时代私兵的情况却太普遍了,但刘澜宁肯募兵,也不用私兵,他也没什么可说的,不过听说刘澜要逐渐收回大家族的武装权,这道秣陵虽然不知道收效会如何,但反弹是肯定的,希望到时候流血冲突会少一些吧。
这道秣陵,本来是灵帝为了对付黄巾而颁下的指令,大家族正是通过这道命令有了武装的权利,天下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多半与这道命令密不可分,当然了世事无绝对,在当时这道命令无疑对黄巾的灭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只是这个时候,刘澜对于部队的绝对掌控却使得他必须要解决这些遗留问题。
就好像周泰和太史慈,说白了他们都是自己带着私兵来投效,而这些私兵只知他们,不知刘澜,这情况多少与袁绍将领麴义有些相似,所以说如果只是对付敌人的话,那么这样的私兵是没什么问题的,都是他的兵,可如果这些人要是有什么不轨的话,那他们手中的兵马则将是他们手中的利刃。
好在刘澜帐下这样的情况最少,而曹操应该是私兵最多的一路诸侯了,可若没有这些私兵,曹操又怎么能有今天的地位?
所以说啊,事无绝对,而他坞堡内的部队,则是从徐州部队调来,虽然是从各军之中抽调,但终归都是对刘澜忠心不二的士兵,鲁肃指挥他们作战对敌容易,但想做些不轨的事情却难。
也许这就是刘澜想要的局面,所以攻打寿春,他可以去,但周泰却一直晾着,虽然他不清楚主公到底是什么打算,但如果是对周泰不放心的话,多半还是因为他的部队乃是私曲,而他手中却又没有水军,所以只能留着周泰和他的私曲充个门面,待以后真的扩建水军,那他必然会与周泰谈及私曲的事情,就好像当年刘澜和他的那番谈话。
当年鲁肃带私曲来投奔刘澜,这本身是好事,突然得来的兵员,这在任何人看来都是好事一桩,但刘澜却拒绝了,十分明确的拒绝,甚至还与他大谈自己对私曲的看法,这就是双刃剑。
部队很快就集结,随即五千人杀奔向了寿春,毕竟五千人的人马,粮草也好准备,只要带够足够的口粮就成了,以战养战,这是鲁肃对于攻打寿春的想法,虽然那里正在受灾,可那又何妨,饿肚子的都是贫农,富户还不是好吃好喝。
所以无需担心。</content>
本书来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