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 徐州之战(146)(2 / 2)
这些话虽然让孙策十分郁闷,但在仔细思考之后,他开始相信周瑜的判断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偏差,如果袁绍当真能击败刘澜,那么他是希望秣陵落在自己手中,还是他手中,所以与其联络,只会是打草惊蛇,让他对我们有利防备。
这件事的当天,孙策一夜未眠,他对前路感到迷茫,一直以来如果是心中的野心和不断壮大支撑着自己,那么现在他之所以还能继续,没有垮掉完全是因为父仇,可是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很多时候他都不敢想下去,更不敢去想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如果没有一个明显的改变,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
这样期待着徐州之战,期待着有什么良机出现,与他借助袁术有什么不同,如果自己没有能力来达到想要达成的事情,那么还有什么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回到袁术身边,或者找寻一位能够让自己复仇的明主,又何尝不是明智的选择呢?
孙策感到了彷徨和迷茫,与其说他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倒不如说他失去了信心,对自己能够成为一方诸侯争霸天下的信心,可是如果要转头他人为主,显然能够供他选择的人选并不多。
刘澜,他宁愿死,也不会投靠他,刘表更是如此,他又如何能委身杀俘仇人帐下,更何况,人家也不会要你,你敢过去,那不就是自投罗网吗,至于回到袁术身边,那就更不可能了,这不就等于打自己的脸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他甚至能够想到,如果他前往寿春,会受到何种的嘲笑与挖苦,这比投靠刘澜更不靠谱,所以他现在其实还真没有什么路容他选择。
不,也不是,因为他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在他最困难无助面临全军覆没时收留了他的张羡,而这一次在长沙,他收到了极为隆重的礼遇,在张羡身上,他看到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与父亲曾经的交情,而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情分。
这份旧情谊,是他在袁术那里所没有感受到的,他相信,张羡才是父亲生前所交到的真正挚友,他也相信如果自己投效他,张羡一定会收留自己,而且最为重要的第一个原因是,这一次在长沙,他偶然间知晓了一个情况,他和刘表的关系十分紧张。
甚至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甚至他还主动与曹操联络,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刘表绝不可能坐视不理,而张羡也不可能继续保持现状,可以说两人现在就隔着一层帛布,谁率先捅破,那么一战大战也就会发生。
而这无疑是孙策最愿意看到的情况,不仅有了他发展的机会,更可以让他有了报仇的可能,而且还是在张羡这样礼遇他的叔父身边效力,显然这是个不错的选择,甚至是对他最好的选择。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觉得自己应该把想法和众人透露一下,让他们提前知道自己的这些想法,就在这样的胡思乱想中他睡着了,天一亮,他就把朱治黄忠以及周瑜等人一同叫了过来,把心中所想全盘说出。
场中都沉默了,甚至有些人以及变得义愤填膺,他们理解孙策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什么,但有一点却是他们不想承认的,那就是士兵,投靠张羡,也就以为着承认他们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失败的,这是他们所不愿面对的现实。
“还有机会,少将军!”很多人尤其是程普,还在做着最后的努力,希望还在,最少在徐州之战没有落下帷幕之前我们的希望还存在,现在说放弃还太早了。
孙策也有想过,如果反对的人数很少,那么他当即就可以拍板,可现在看起来,几乎都在反对他这个决定,或者说大军都还想再努力一下,现在认输太早了,也不甘心,虽然也许徐州之战后依旧是失望,必须要面对现实,可是那都是后话,现在绝不能放弃!
大军还想最后努力一下,而他们的反应,则给予了孙策信心,他也不在坚持什么,但如果当真有一天无路可走,那我们就投效张羡,和他一起对付刘表,夺取荆州,为父报仇!
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大家心里有数,虽然孙策已经放弃了现在投效张羡的决定,可如果接下去的一年没有太大的改变,那么前往长沙必然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离开了议事厅,所有人的眼睛都是迷茫的,无神而散漫,从寿春出来的时候,大家信心十足,意气风发,而现在所有人都属于无助甚至是麻木,一个九江不足以让他们称霸,甚至连自保都显不足,可他们只能继续冒险,这也是最后一次的疯狂。
能否有好的结果,没人清楚,或者说着取决与徐州一战刘澜的损失到底有多大,这样的感觉不知道该如何来形容,很多人尤其是程普,觉得就好像是在有人拿刀搅动着五脏,心脏正在滴血,痛苦很快传遍全身。
他赶到不安和深深的自责,更愧对孙坚,是他无能才让孙坚变成今天这样,他把一切都归在了自己身上,这重压力他必须背负起来,虽然这样的重担更应该孙策来背,但他毕竟不过是二十出头的少年,对他来说这样的压力太沉重了,不能让他继续背负下去,只会把他压垮,现在是该他们这些老臣子们来为少主分担了。
虽然他也知道,自己的影响范围能做到的有限,可主要能帮到孙策,他在所不惜,离开了郡守府,这一路之上他都在想着这些,而孙策其实也在想着一些事情,只不过他现在信心又一次回来,因为他必须要为所有人做出表率,身为孙家长子,他深知长子的担当,这个家他不扛起来,还能指望谁?</content>
本书来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