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89章 逍遥自在(1 / 2)

加入书签

《列仙传》下卷有讲:“赤斧者,巴戎人也,为碧鸡祠主簿。能作水炼丹,与硝石服之,三十年反如童子,毛发生皆赤。后数十年,上华山,取禹余粮饵,卖之于苍梧、湘江间。累世传见之,手掌中有赤斧焉。赤斧颐真,发秀戎巴。寓迹神祠,炼丹砂。发虽朱蕤,颜晔丹葩。采药灵山,观化南遐。”

意思是说“赤斧是巴戎人,担任碧鸡祠的主簿。他善于用水银炼制丹砂,和硝石一起服用,三十年后返老还童,毛发长出来都呈红色。

后来又过了几十年,他上了华山,取大禹治水时留下的余粮服食,并把这种岩石一般的食物拿到苍梧、湘江之间出售。

历代都有人相传,曾见到过他,他的手中经常拿着一把红色的斧头。

赤斧保养天性,韶华显现在戎巴。寄身碧鸡神祠中,用水银炼制丹砂。毛发赤红密垂,容光焕发如红花。在神奇的华山采药,在遥远的南方显示变化”

赤斧绝对称得上是一位逍遥自在的活神仙!他的功法独树一帜,举世无双,让人惊叹不已。而且他智慧超绝,知道不少神话世界的秘密。本领更是高强无比,无论是面对何种艰难险阻,都能轻松应对,游刃有余,以至几世存活于凡间,却是不被天道所察觉。。

更重要的是,赤斧的生活状态,那简直就是每个修者梦寐以求的神仙日子。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完全不受世俗的束缚和限制,更无惧天地威压。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真正实现了身体与心灵的自由。

这样的一个散仙赤斧,无疑是一真正的修行有得之士。仅凭其手中已有器灵存在的开山斧判断,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悟性,不仅掌握了高深的修行功法,更领悟了人生于世的真谛,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而于尘世之中,儒释道三家,对逍遥自在之阐释,虽然视角与内涵各自有异。然总归是皆将逍遥自在极意功,视为一种超逸尘俗的闲适表征。

儒家素来注重修身、齐家、治国济世与成仁平天下。通过修身以提升道德品质及行为素养,通过济世以实现社会责任及历史使命,最终臻于成仁之道德境界。

儒家对于逍遥自在,所体现在于内心的安宁以及个人道德品质之完备,强调借由学习论证与实践出真知,以达心灵之自由及超凡脱俗。

而道家提倡着言,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的是追求心灵之极致解放。道家之逍遥自在,彰显于对“道”之追寻,强调守一、抱朴、虚静,借由假虚空藏真境界,保持住难能可贵之淳朴之心、达致身心意灵神思之虚静实在状态,以实现真逍遥。道家之逍遥非只为身体之自由自在,更为心灵神思,意识形态之解放与超脱。

佛家终极所追寻的,乃心灵超然之解脱,以及众生智慧之开启。佛家的逍遥自在,完全体现于对烦恼之超越解除,以及对宇宙真理之智慧领悟。

佛门弟子借由禅定、观想、般舟三味等修行之法,感念悟道,以寻心灵之纯净及自由自在,从而获得般若波罗蜜,致达西方极乐净土大自在。

儒、释、道乃华夏传统文化之三大基石,其对人生之认知各有千秋,三家既有相互融通与借鉴之妙处,亦有各自独特之理念。三家之人生哲理,皆具其合理性与价值,然修者须依时代背景之演进,以及个人之状况,审慎抉择并创新修行之道。

修者之人生,实乃一种修德之历程。此乃儒家之见解。修德者,乃提升自我身心道德品质及行为素养之过程,亦为实现人生价值目标之根本。

修德一途,涵盖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乃是一种全面自我完善及自我提升的过程。

儒士坚信,修德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积累并躬身践行,修者务必以仁爱之德,善待自身及他人,务必以礼义之规约束自身及他人。养浩然之正气,育天地之良心。

《论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乃儒家修德之最高境界手段,亦即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去往路径。

原本人生便是一种济世。济世既为造福社会及他人之举,亦是实现人生价值之目的。济世之意涵盖了治国、安邦、育化万民等诸多层面。此乃广泛且广义之社会责任及历史使命。

儒士认为,济民需具才能及德行,需有志向及行动,需有智慧及方略。《大学》云:“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乃儒家济民之路径。

人生乃是一种成仁之举。儒家视成仁为达至至高道德境界之态,亦为实现人生价值之终极。成仁涵盖爱人、恕人、利人等诸方面,实乃一种无私无畏之大爱。儒家以为,成仁需具勇气与牺牲,需怀信念与坚持,需有智慧与包容。

《论语》中就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就是儒家成仁的标准。

而道家实乃诸子百家中思想流派之翘楚,亦为九流十家之一,于春秋战国之际,以老子、列子、庄子为其代表。道家秉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清静无欲、逍遥自在之理念,蕴含深邃之人生哲理。简而言之,道家对人生之见解,可归结如下数段:

人生实乃一道。道家认为,道乃宇宙之根源,亦为统御宇宙一切运动之法则。道不可言,异于任何可名之物。道为非存在,即近乎无。此乃一种与任何可名之、确定有限之存在或实体皆无法对应的实在,然其显然真实,且为所有有限实在之根源。道家以为,人生唯有体悟大道无为之本性,方能顺应自然,臻于人与天地万物之和谐统一。

人生实乃一自然。道家认为,自然乃道之显化,亦为万物生成与变化之规律。自然自发运行,无目的可言。道家主张,人应遵循自然之规律,不悖逆自然,不强求自然。道家倡导“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乃一整体,无高低贵贱之分。道家提倡“顺其自然”,即不以人之主观意志干预自然之运行,而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人生乃无为之道。道家所云,无为者,乃依循自然法则,而不强加于事物之行为准则也。无为非无所事事、消极怠惰之意,实乃不悖事物本性及趋势而动也。无为亦非弃责任义务于不顾,实乃不以私利功名动念而行也。道家有言,无为而无不为,即以无为之道,达有所为之功。如此,既可保心灵之清净自由,亦可促社会之和平发展。

人生实乃逍遥之境。道家所论,逍遥者,乃心灵之自在无拘也。逍遥者,超脱外物自我之界,臻于忘我之境也。逍遥者,挣脱名利物欲之缚,达于清心寡欲之界也。逍遥者,超越善恶对错之判,达于齐物论之观也。逍遥者,逾越生死轮回之苦,达于长生不老之想也。

佛家,作为诸子百家中的重要思想流派,隶属九流十家。其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释迦牟尼佛为开创者,秉持苦、空、无我、涅盘的核心教义,对人生的理解和价值评判,深刻地影响着东西方的文化和思想。简而言之,佛家对人生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人生乃是诸苦的集合。佛家认为,人生充满了各种痛苦和烦恼,如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八苦。这些痛苦都是由于世人的无明和贪嗔痴等烦恼所导致的。佛家明确指出,人生的根本问题实际上就是苦的问题,要想摆脱苦的困境,就必须找到苦的根源和解脱的方法。

人生是一个空的境界。佛家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和自性。万物都是由众多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我相和法相。佛家倡导,以空的视角去观察和运用一切事物,不执着于表象和名称,不区分好坏和是非。佛家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只有领悟到一切事物的空性,才能超越一切事物的相对性。

人生其实是一种无我之态。这是佛教的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人并没有一个真实且固定的自我或者灵魂存在,人仅仅是由身体、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等五蕴所构成的一个虚假的“我”。这个所谓的“我”其实是无常变化的,会随着五蕴的增减而产生和消失。

佛教倡导人们以一种无我的眼光去观察和对待自己以及他人。也就是说,不要过于执着于自私自利的行为,也不要去区分亲疏敌友。因为在佛家看来,无我就是大我,大我就是无我。只有当我们放下对自我的执着和迷惑时,才能够达到与众生同体的境界。

人生就如同一场涅盘,它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的状态,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终极所在。涅盘涵盖了诸多方面,其中包括断除烦恼、证得智慧以及安住于法性之中。这是一种无上清净和自在的境界,宛如凤凰涅盘,浴火重生。

在佛教的理念中,涅盘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目标和动力。人们应该以涅盘为追求,通过修习八正道等方法,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佛法。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这些都是引导人们走向涅盘的道路。

佛家强调,涅盘即是寂灭,而寂灭也即是涅盘。这意味着只有通过不懈地努力和奋斗,才能摆脱一切苦难和束缚,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就像凤凰在烈火中燃烧,最终获得重生一样,人们也需要经历种种磨难和考验,才能实现涅盘的境界。

然而,涅盘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人们持之以恒地修行和领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放下烦恼和杂念,用智慧去洞察事物的本质,从而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实现涅盘的理想。

总结起来就六个字,儒表,道骨,佛心。儒家讲究的,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入世”,鼓励人们去努力,去奋斗,去成就一定的事业。

道家讲究的,是思想的东西,也就是“洒脱”,鼓励人们摆脱世俗的束缚,摆脱毫无意义的烦恼,让自己变得潇洒、自由、轻松起来。

佛家讲究的,是内心的东西,也就是“随心随缘”,鼓励人们放下执念,不再强求,而是随着缘分去做事,去生活。

三家的思想,都不是割裂的,而是“贯通”的。唯有三家合一,才能过好这一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