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13章 横刀桥头莫刀将,宣义谯涣国姓爷(2 / 2)

加入书签

随着朱邪赤心携庞勋首级抵达征讨军在彭城的大营,代表着这场席卷淮河南北,历时一年零两个月的大起义正式宣布失败。

但虽然明面上的大起义被平息,但暗地里的小起义却仍旧没有停歇。

不过这种没有出县城的小起义显然得不到朝廷的重视。于是唐皇李漼在安排了一些将领留在当地继续剿灭残匪后,将从各地调集的藩镇,在论功行赏后尽数遣回。

论功,朱邪赤心因为在此战中立的大功,兼有斩获贼首庞勋之功,被擢为振武军节度使,加拜单于大都护,仍为沙陀三部军使(代北军使)。

为了极尽拉拢沙陀部,李漼亲自赐其国姓“李”,名“国昌”,预备属籍。

而宣武军列校李兖因为属于宣武镇,所以朝廷不便直接叙功,于是仅仅是赐予了其诸多财货,以及提升了他的勋阶为从五品飞骑尉。

宣武军府因功擢其为莫刀都指挥使,原都指挥使王恩,调任为宣义军兵马使,镇守毫州。

没错,因为防守压力太大,保住运河贡道,朝廷不得不将亳州交给宣武镇驻守。

如此宣武军防区便有了汴州、宋州、毫州三州之地。

本部宣武军万人配合宁安卫镇汴州。

宣德军宣仁军两部,各一万人,配合安林卫,镇宋州。

新设宣义军,配合新设谯涣卫,一万人,镇毫州。

如此宣武镇便有了四万军士。

随着江淮的平定,各路藩镇自引兵离去,沙陀部依然。

汴州城,改名李国昌的朱邪赤心仅带着几名骑兵,以及军司白竹生牵着马,行走在繁荣的城中。

而所部三千部众,皆在远离汴州城二十里处扎营停顿,防止宣武军误会。

“白军司,虽然庞勋已死,但余部吴迥仍旧在濠州城坚守,朝廷这就将我们调回去,好吗”

看着沿路的小商小贩,一点也没有战乱的迹象,李国昌有点恍惚的问道。

要知道庞勋之乱,与汴州就隔了一个宋州,骑兵只需要一两日便可自徐州奔袭至此。

白竹生虽是文人,但是军旅之人,又久在沙陀部居住,很难得看到如此繁华景象,显然很是陶醉眼前升平的气氛。

“节帅多虑了,且不说这吴迥困守孤城,还能坚持得多久,就说宣武军兵强马壮,这几年周近藩镇也不是没有动过心思,但百战百胜。”

“就连魏博等强藩都不得不将其看作对手,朝廷对动用宣武镇也是慎之又慎,生怕逼反了他们。”

“岂敢有宵小敢来此处捋虎须”

听着白竹生如此说,李国昌由衷说道:

“看着这汴州城的繁荣,中原富庶由此可知也。”

“以往一直以为太原城已经够大了,今日一见,才知坐井观天,不外乎如是。”

白竹生回头看着感慨万千的李国昌,说道:“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宣武军的保护之下,若无宣武军再次震慑宵小,岂有今日之繁华汴州”

李国昌赞同道:“真该如是。”

随即又是一记马匹道:“这都是白氏的功劳啊,若没有白氏诸君的奉献,恐怕汴州也就当是如今之洛阳,萧条万千。”

“呵呵。”白竹生不可置否道:“虽是如此,似节帅如此雄才杰人亦是不可少缺。”

正说着白竹生看着眼前的宛如王府的宅邸说道:

“到了,此即为梁公所在,亦是宣武军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